中國的歷史,分分合合,合久必分,分久必合。但合始終是主流,歷史上倍受褒贊、使中國一次又一次走向顛峰的太平盛世都是在大一統(tǒng)的王朝實現(xiàn)的。分則為亂世,生靈涂炭,民不聊生,社會倒退。可在中國歷史上幾次大的分裂時期,只有三國時期是個例外,故事留傳、英雄頻出,被歷史大書特書,婦孺皆知。這次出行,也是想看一下當年的遺跡,感懷一下遠逝的歷史。
?。翟拢比涨宄浚饵c,房間外不同的鳥共奏的交響曲把我們叫醒。為了趕時間,昨天半夜行車,夜宿湖北安陸服務區(qū)。簡單收拾,開出服務區(qū),初升的太陽明亮,視野開闊,昨夜行車已經穿越了桐柏山區(qū),駛入了平闊的江漢平原,正式進入地理意義上的南方。這里河道縱橫,水網密布,水稻青黃,收割的季節(jié)到了。
赤 壁
近午時分,到達了三國最具代表性的遺跡——赤壁古戰(zhàn)場,位于長江南岸,湖北省咸寧市境內,孫劉聯(lián)軍在此大破曹軍,是中國歷史上以少勝多的三大經典戰(zhàn)役之一。經此一戰(zhàn),奠定了魏蜀吳三分天下的格局。歷史上無數(shù)的騷人墨客都以赤壁大戰(zhàn)為題材,寫下許多的文學作品,最出名的就是宋代大文豪蘇東坡所寫的《念奴嬌 赤壁懷古》了:
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
故壘西邊,人道是,三國周郎赤壁。
亂石穿空,驚濤拍岸,卷起千堆雪。
江山如畫,一時多少豪杰。
遙想公瑾當年,小喬初嫁了,雄姿英發(fā)。
羽扇綸巾,談笑間,檣櫓灰飛煙滅。
故國神游,多情應笑我,早生華發(fā)。
人生如夢,一尊還酹江月。
不過,東坡所寫的赤壁為“文赤壁”,也叫“東坡赤壁”,現(xiàn)位于湖北黃岡境內,而此赤壁為“武赤壁”,為戰(zhàn)役實際發(fā)生地。在景區(qū)西北臨江邊赤壁磯頭斷崖之上,刻有一米見方“赤壁”二字,據(jù)傳為東吳周瑜手書。因此地戰(zhàn)況慘烈,死傷無數(shù),后人在上方還刻有一道教符號,用來消解怨氣,超度亡靈。圍繞著赤壁大戰(zhàn),前前后后發(fā)生的許多故事,象“舌戰(zhàn)群儒”、“萬事俱備只欠東風”、“草船借箭”、“周瑜打黃蓋-一個愿打一個愿挨”、“華容道游戲”等等一直演繹至今,仍被我等后人所引用。曹操也是在赤壁演兵備戰(zhàn)、求賢若渴時吟唱了著名的《短歌行》,“何以解憂、唯有杜康”,成為我等嗜酒之人喝酒的借口,杜康酒也成為洛陽的名片之一。
赤壁古戰(zhàn)場景區(qū)不算很大,但景點的布置和展館的陳列,較完整的展現(xiàn)了赤壁之戰(zhàn)的全貌。
荊 州
離開赤壁,驅車直奔三國必爭之地——荊州。荊州,天下九州之一,又稱“江陵”,位于江漢平原腹地,是國務院公布的首批24座中國歷史文化名城之一,長江中游重要的港口城市。三國時期,這里是三國必爭的戰(zhàn)略要地,沖突的中心,魏蜀吳三方都把荊州看作自己的門戶、屏障,不搶到手誓不罷休。諸葛亮在《隆中對》中對荊州作出評價:“此用武之地?!薄度龂萘x》中的故事70%都與荊州有關。所以荊州理所當然是我此行的游覽重點。
查地圖得知,位于長江北岸與赤壁隔江相望的洪湖,就隸屬于荊州市,緊挨赤壁景區(qū)就有一個碼頭,汽車可以輪渡過江,直奔洪湖??神偟礁耙豢?,因北岸碼頭存在安全隱患,輪渡停航,只好由長江南岸大堤一路向西經湖南岳陽臨湘上高速。本意住在荊州古城里,參觀瀏覽方便,但交通擁堵,無處停車,酒店也全部客滿,一直開到幾公里外沙市區(qū)洋碼頭附近才總算找到一間房住下。
匆匆逛了逛大賽巷小吃街,就上了長江大堤。夏朝開始,沙市就隸屬荊州,地名江津。春秋戰(zhàn)國時名津,又稱夏首,為楚國郢都外港。唐朝時始稱沙市,逐步發(fā)展為南北交通的樞紐、商品轉運碼頭,當時全國最大的茶市、南方茶馬古道上重要的茶葉轉運口岸。1863年,清政府同意英輪在此處江面裝卸貨物,1895年,又將沙市開放為通商口岸,自此,各大小列強紛紛在此設立租界、開辦洋行、修建碼頭,故稱為“洋碼頭”,現(xiàn)如今新建成的洋碼頭歷史文化街區(qū)霓虹閃爍,人流涌動,成為市民晚間休閑娛樂的場所。
?。蔡栆淮笤?,就趕緊來到荊州古城搶占車位。荊州古城東西寬、南北窄,為不規(guī)則長方形,周長約10.5公里,原有6座城門,后因交通又新開3門,現(xiàn)共有9門?,F(xiàn)存城墻為明清磚墻,6個古城門均有甕城,以東門城樓賓陽樓最為雄偉壯觀。東門甕城外城門朝向偏南,門上懸掛“荊州”兩個鍍金大字,為游覽的焦點,古時為迎接來使和賓客的城門,
想當年劉備應該也是排著長長的儀仗,擔著豐厚的嫁妝,通過荊州城的東門迎娶孫尚香的。只可惜來得不巧,城墻上正在整修,不能通行,無法滿足我徒步古城墻的愿望,只有坐電瓶車繞城墻一周,以示對荊州歷史的崇敬與尊重。媳婦還租了漢服登城游覽拍照,也算是應了三國的背景。
撫摸斑駁滄桑的城墻,回顧那段歷史,感慨良多,可以毫不夸張地說,荊州的得失與三國霸業(yè)的興衰息息相關——曹操赤壁大敗,失了荊州,再也無力揮師南下;劉備借得荊州后,如虎添翼,并以此為基地攻占益州,最終建立蜀漢政權,成為一方霸主;而孫權也多次謀取荊州不得,直到關羽大意失荊州,蜀漢自此走向衰亡。三國力量平衡被東吳打破后,東吳自身的滅亡也成為定局,最終被曹魏的繼承西晉所滅。進一步設想,假如當初不是劉備得了荊州,而被曹操或是孫權占據(jù),那中國的歷史走向又會如何呢?
麥 城
距荊州西北60余公里,是當陽市,屬宜昌管轄。因為關羽的緣故,使當陽和洛陽有了潛在的聯(lián)系。當初關羽大意失荊州,敗走麥城,被部下馬忠所殺,孫權將關羽首級星夜送至洛陽,獻與曹操。后曹操用王侯之禮在洛陽城南十五里葬關羽首級,康熙五年敕封洛陽關帝陵為"忠義神武關圣大帝林",現(xiàn)稱“關林”;孫權在當陽以王侯之禮葬關羽尸身,稱“關陵”。所以有關羽“頭枕洛陽,身困當陽”的說法。
按導航指引,先至麥城遺址,位于今兩河鎮(zhèn)麥城村附近,世事變遷,空曠的藍天下,已無任何標識。心下不甘,茫然地走上旁邊的麥城堤,頭頂?shù)娜疹^灼熱,一側的沮河水安靜地流淌,進入五月,堤下稻田成熟,遠處有村民已經開始收稻。一切歷史故事都象藍天上的白云一樣,不管是大團還是小朵,飄過之后就消逝得無影無蹤。在這里,歷史已被時間湮沒,無跡可尋。
當陽關陵的規(guī)模似乎比洛陽關林略小,有趣的是,這里關羽墓冢邊的的樹林都沒有高大的樹梢,不知是不是關公顯圣。千百年來,關羽忠義仁勇的形象已成為海內外華人廣泛崇拜的偶像;特別是宋代以來,關羽不僅為民間百姓廣為敬奉,還為儒家、佛家、歷代帝王所極力推崇。據(jù)宋《佛祖統(tǒng)紀》載,中國佛教早就把關羽封為神,曰伽藍神。宋代,封關羽為武安王;明代,即封為武圣人,還加封為大帝。到清代,關羽則是集神、圣、帝于一身,封曰忠義神武仁勇靈佑威顯關圣大帝。顯然,作為武圣,關羽已與文圣孔子齊名;而作為大帝,他也便與皇帝齊位了。因此,這里也和洛陽關林一樣,有著不少古人瞻仰贊譽的碑刻、楹聯(lián)、扁額。
路過三叉路口,中立一石,上書“長坂坡”。當年常山趙云趙子龍渾身是膽雄糾糾,在此地單槍匹馬大戰(zhàn)曹軍單騎救主,幾進幾出敵陣如入無人之境,舍命救回了甘夫人和幼主劉禪,趙云也由此戰(zhàn)威名天下;張飛為趙云斷后,在長坂橋邊一聲吼,喝退曹操百萬兵,喝得長坂水倒流,二人皆蓋世英雄也。旁邊長坂坡公園內,立有“長坂雄風”碑,最早于明朝萬歷年間所立,后被日本人掠去,現(xiàn)碑為抗戰(zhàn)勝利后重立,供后人憑吊。
襄 陽
未多停留,車出當陽,順二廣高速向北行3小時,即到襄陽市,因時間傍晚,古隆中景區(qū)不再售票,只有先往襄陽古城一游了。
襄陽(原稱襄樊,2010年更名襄陽)位于中國南北分界線秦嶺——淮河一線的中間結點,自古以來就是著名的軍事重鎮(zhèn),聯(lián)系長江中游與中原、關中地區(qū)的交通樞紐。尤其是在國家南北分裂時期,戰(zhàn)略位置更顯突出,北方政權往往將襄陽作為南下的前進基地,通過漢水進入長江直搗南方政權的核心區(qū)域;而南方政權則會將襄陽作為其北上的橋頭堡,進入南陽盆地直取中原。
襄陽古城(現(xiàn)為襄陽市襄城區(qū)),地處漢江中游南岸,三面環(huán)水,一面靠山,易守難攻,與漢江北岸的樊城(現(xiàn)為襄陽市樊城區(qū))隔江相依,聯(lián)合形成掎角之勢,“跨連荊豫,控扼南北”。三國時三顧茅廬、馬躍檀溪、水淹七軍等故事都發(fā)生在襄陽境內。
這里暫且不說三國,而是想說一下南宋王朝的滅亡。當時宋朝據(jù)守秦嶺-淮河一線蝸居江南,因拼盡全國之力死保襄陽這個邊陲重鎮(zhèn),以至于蒙古鐵騎用了38年時間都未能完全占領南方。宋蒙(元)雙方為了爭奪這個歷來被稱為兵家必爭之地的水路交通要塞,幾乎集中了當時世界上最精銳的騎兵和水軍,動用了當時能找到的一切先進武器,在此地雙方死傷人數(shù)超過40萬人,襄陽城也經歷了數(shù)次的失守與收復、再失守與再收復。而最終決定南宋命運的襄樊戰(zhàn)役,自1267年一直打到1273年,前后共持續(xù)了6年,最終以宋朝完全丟失襄陽、樊城結束。隨后蒙古軍隊沿江而下,很快就滅亡了南宋。可見其地理位置之重要,軍事城防之強固,“鐵打的襄陽”名不虛傳。金庸在小說《射雕英雄傳》中,郭靖黃蓉困守襄陽就是以這段歷史作為背景的。
夜晚的襄陽古城,早已沒有了古戰(zhàn)場的殺聲陣陣、尸橫遍野,古城中張燈結彩、人聲鼎沸,全國各地慕名而來的游客摩肩接踵,將古城塞得水泄不通。跟隨人流慢慢來到古城北門臨漢門外,寬闊的江水滾滾東流。在涼爽的江風吹拂下,遠望漢江對岸,被霓虹燈點亮的摩天高樓鱗次櫛比,與身后燈火通明的古城小巷互相映襯、相得益彰,滿眼富足祥和。
?。翟拢程?,為了搶占車位,仍然早起前往隆中風景區(qū)。隆中位于襄陽城西,是三國時期杰出政治家、軍事家和思想家諸葛亮隱居之地。諸葛亮在此地躬耕求學10年,“每自比于管仲、樂毅”號稱“臥龍” ,被龐統(tǒng)推薦給駐軍新野的劉備。于是劉備三顧茅廬,諸葛亮被劉備感動,全面分析了天下群雄割據(jù)局勢,提出了先據(jù)荊州再西取益州三分天下,而后一統(tǒng)天下的謀略,這就是著名的《隆中對》 。自晉代起,諸葛亮就始終備受后人推崇,圍繞諸葛草堂,各朝各代都進行了不斷地修繕和擴建,最終形成現(xiàn)在的規(guī)模。整個隆中景區(qū)猶如森林公園,山不高而秀雅;水不深而澄清,一片郁郁蔥蔥,自然景色優(yōu)美,人文景觀豐富。進景區(qū)不久,天降小雨,阻止了大部分游客的步伐,正好避免了擁堵。冒著小雨,登臨最高處的騰龍閣,上至頂層,近看眾山蒼翠,遠觀云霧縹緲,能清靜地欣賞勝景,真乃此行幸事也。
南 陽
供后人憑吊諸葛亮的場所,除了襄陽古隆中的武侯祠外,還有南陽臥龍崗武侯祠和成都的武侯祠,并且襄陽的古隆中和南陽的臥龍崗都聲稱自己是三顧茅廬的發(fā)生地和諸葛亮躬耕隴畝的地方,還都能從歷史中找到自己的依據(jù)。所以南陽臥龍崗也是我此次三國古跡行必到之處。
臥龍崗,原處南陽城西,南濱南陽白河,北障紫山,經過城市不斷的發(fā)展擴建,現(xiàn)已成為南陽市區(qū)的一部分。經查各種資料得知,南陽臥龍崗武侯祠始建于晉代,也經過了歷代的修繕擴建,現(xiàn)有建筑群多為明清遺存,在明朝時被朝廷欽定為祭祀諸葛亮的地方。那為什么隆中不在南陽而在襄陽呢?有種說法是當時的南陽郡包括了今天的襄陽地區(qū)。孰是孰非、孰真孰假不需要我等來辨別,自古以來就多處存在的武侯祠只能證明人民群眾對諸葛亮千古傳頌的敬仰之心。諸葛亮審時度勢、足智多謀的聰明智慧,上通天文、下曉地理的淵博知識,鞠躬盡瘁、死而后已的高尚品質,都令后人高山仰止,無人能出其右者。游走在臥龍崗武侯祠內,歷代的名人題刻遍布其中,還有珍貴的岳飛手書《出師表》。據(jù)說農歷八月二十八是諸葛亮仙逝紀念日,也是明世宗欽定的南陽臥龍崗武侯祠敬拜諸葛亮秋祭日,每年都會在臥龍崗舉行盛大秋祭紀念活動。
魏蜀吳的連年爭戰(zhàn),不但給后世文人提供了豐富的創(chuàng)作素材,其時也流傳了許多膾炙人口的文學作品,曹植的《七步詩》、《洛神賦》,曹操《短歌行》、《龜雖壽》,諸葛亮的前、后《出師表》等等,里面不少語句都讓人過目難忘、拍案叫絕,這些作品都在中國文學史上占有一席之地。也許這就是三國時期能讓后人津津樂道的原因之一吧。
從邙山腳下的河洛大地到長江兩岸,從秦嶺邊緣到江漢平原再到南陽盆地,三天時間,1800余公里路程,雖如蜻蜓點水、一帶而過,但每一次的逗留仍然感觸良多。泱泱華夏,歷史長河中一朵小小的浪花已然讓人難以追憶,人生苦短,又怎能閱盡無邊山河蕭蕭?
臨江仙
(明)楊慎
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
是非成敗轉頭空。青山依舊在,幾度夕陽紅。
白發(fā)漁樵江渚上,慣看秋月春風。
一壺濁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談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