夷夏之爭 《古本竹書紀年》載:“益干啟位,啟殺之?!闭沧討c先生據此得出“夏朝的前期歷史主要面臨著來自東方的夷人的威脅。除上述伯益與啟的斗爭外,還有就是史書記載的兩個東夷首領人物,一是有窮氏后羿,另一就是寒浞,他們崛起后先后篡位代夏,羿、浞二世加起來,大概也有40年的歷史?!标P于夷夏之爭,古今文獻中多有論說,似乎已成歷史定論。但對此說全面深入地考證后,疑點多多,很難成立。 一、關于伯益 伯益,舜的虞官賢臣《史記》:“佐舜調訓鳥獸,鳥獸多訓服,是為柏翳(即伯益),舜賜姓贏氏?!?/strong> 伯益,大禹治水的左膀右臂,《論衡》:“禹、益并治洪水?!薄妒酚洝罚骸坝砟怂炫c益、后稷奉帝命,命諸侯百姓興人徒以傅土,行山表木,定高山大川。勞身焦思,居外十三年,過家門不敢入”因此禹“以天下授益。三年之喪畢,益讓帝禹之子啟,而辟居箕山之陽?!睆乃抉R遷的記述中,看不出益與啟爭帝位的史影。但司馬遷的記述中的“及禹崩,雖授益,益之佐禹日淺,天下未洽,故諸侯皆去益而朝啟?!边@段話令人費解。伯益佐大禹治水居外十三年,朝夕相處,歷盡千辛萬苦,大禹也說:“非予能成,亦大費為輔?!币馊魶]有伯益(即大費)輔助,治水能成?!耙嬷粲砣諟\”與事實不符。 但司馬遷的這些話,來自《孟子 • 萬章》。孟子的這席話,是對學生萬章“至于禹而德衰,不傳於賢而傳於子”的回答。孟子的這席話中還有:“其子賢、不肖,皆天也?!奔床还軉①t與不賢,繼天子位是天意;不管益賢與不賢,未繼天子位也是天意。在天意不可違,在上天面前,沒有是和非。雖“天下授益”,實“啟代益作后”(《楚辭 • 天問》)這里全是天意,“非人之所能為也”(《孟子 • 萬章》) 真的是天意非人為嗎?否! 《韓非子》載:“古者禹將傳天下于益,啟之人因相攻益而立啟?!?/strong> 《戰(zhàn)國策 • 燕策一》則曰:“啟與支黨攻益而奪之天下?!?/strong> 禹死后,禹子啟是用暴力奪取天子位的。不管繼承制取代禪讓制有多少合理性,在禹的王位繼承問題上,只有啟篡改大禹遺愿而殺益奪權,而無益與啟爭奪天子位之事,這里不是天意,而是人為。 二、關于后羿 《史記》的記述是:“夏后啟崩,子帝太康立?!薄疤当溃苤倏盗?。”“中康崩,子帝相立。”夏的帝位始終在大禹的子孫中傳遞,并無移入夷人之手,后羿“因夏民代夏政”,只是“代”而已。后羿是夏世的大賊,還是有功之臣,這要依據事實作邏輯的判斷。 1、《尚書 • 五子之歌》曰:“太康尸位以逸豫,滅厥德,黎民咸貳。乃盤游無度,畋于有洛之表,十旬弗返。有窮后羿因民弗忍,距于河?!痹谔祿畚徊恢\帝事,貪圖享樂,滅厥德,失民心,在外盤游無度,十旬不返,在這種黎民咸二,因民不忍,王權危亡之際,后羿站出來“因夏民代夏政”,將太康距之于河。若把此事說成是東夷人篡夏權,就有點是非不分。 司馬遷的說法是“太康崩,弟仲康立,是為帝仲康。”孔傳曰:“羿廢太康,而立其弟仲康為天子?!闭f明這時后羿掌握著廢立天子的大權,既便如此,羿并沒有廢太康后,自己篡權稱帝,而是仍把天子位交給禹孫仲康,即《尚書 • 胤征》:“惟仲康肇位四?!保篝嗳蕴幱谳o佐的地位,這不能歸結為夷人對夏構構威脅,不能歸結為“夷夏之爭”。 2、《史記》“太康崩,弟仲康立?!薄秱慰讉鳌穭t云:“羿廢太康,而立其弟仲康為天子。”孔穎達曰:“仲康必賢于太康,但形勢既衰故政由羿耳?!闭鲇隰?,但羿立仲康為天子,羿并沒有篡天子位。 仲康在位期間干的一件大事,就是征羲和?!妒酚洝罚骸暗壑倏禃r,羲和緬淫,廢時亂日。胤往征之,作胤征。” 這時的仲康能“肇位四?!保苊泛顜浟鶐煶稣黥撕?。胤侯告于所部:“臣人克有常憲,百官修輔”,即言君當謹慎以畏天,臣當守職以輔君。按孔安國說的:此時“修職輔君,君臣俱明?!边@時的“君”還是“仲康”,而不是“羿”,臣是“羿”、“羲和”和“胤侯”,君臣關系俱明。 3、《史記》:“仲康崩,子帝相立?!?/strong> 《今本竹書紀年》曰“世子相出居商丘,依邳候?!壁睿囊?。 相妻有仍氏,“仍”與“任”通,有仍氏即古“有任國”,在今山東濟寧,夷也。 相居斟灌依斟尋,斟灌、斟尋,夷也。 少康奔有虞,邑居輪氏。輪氏,在伊水東岸,嵩山之陽。有虞,舜之后。有虞氏將女兒嫁給少康,并使少康“有田一成,有眾一旅”。 有靡氏收二國余燼,滅寒浞,復夏業(yè),有靡氏是夏禹后裔。 綜上所述,少康中興,有夏業(yè)的延續(xù)。帝相時,是夷夏融為一體,是高度融合,而不是互相爭斗。 三、關于寒浞 寒浞是個政治野心家,是東夷的敗類。他六親不認,忘恩負義,為了爭權奪利,掃除障礙,霸占羿妻,他首先殺害的是夷人后羿。然后伐東夷的斟灌滅斟尋,最后殺后相。寒浞的這些政治陰謀、政治舉動,其實質是爭權奪利,他進攻殺害的對象,不分夷夏。寒浞之惡,只是為權為利,不存在夷夏之分、夷夏之爭。 從東夷人顓頊西遷開始,夷夏就處于高度的融合狀態(tài)。從譜諜學上分析,夏與夷早已是融合的?!妒辣尽吩唬骸包S帝生昌意,昌意生顓頊。顓頊生鯀,鯀取有辛氏女,謂之女志,是生高密。”高密即禹?!兜畚迨兰o》云:“顓頊生鯀,堯封為崇伯,納有辛氏女曰志,是為修己?!?/strong>《史記 夏本紀》:“禹為姒姓,其後分封,用國為姓,故有夏后氏、有扈氏、有男氏、斟尋氏、彤城氏、襃氏、費氏、杞氏、繒氏、辛氏、冥氏、斟戈氏?!?/strong> 《左傳魯僖公二十二年》:“平王東遷,辛有適伊川,見有被發(fā)而祭于野者曰:不及百年,此其戎乎。秋,秦、晉遷陸渾之戎于伊川”。有辛(莘)氏居伊水,屬夏、商、周王室之裔。 不少學者從考古學角度,分析夏文化與東夷文化的高度融合,認為二里頭文化中有大量東夷文化的原素,李伯謙先生認為這是“后羿代夏”的結果。靳松安先生則曰:“‘太康失國’、‘后羿代夏’是夏初歷史上最重大的政治事件,對二里頭文化有著比較深刻的影響?!S著夷人入主華夏,夷人的傳統(tǒng)文化——山東龍山文化必然大量涌入中原,并與傳統(tǒng)的中原文化相融合。┄┄正是在兩大集團文化因素融合的基礎上,夏禮才得以逐步完善,從而極大地豐富了夏文化的內涵。” ( 作者:李 灃) 注釋: 1、詹子太《夏史與夏代文明》第106頁,上??茖W技術文獻出版社2007年版。 2、李伯謙:《二里頭類型的文化性質與族屬關系》,《文物》1986年第6期。 3、靳松安:《河洛與海岱地區(qū)考古學文化的交流與融合》第213頁,科學出版社2006年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