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级无码在钱av无码在钱|波多野结衣久久|特黄av毛片免费在线欣赏|国产精品护士无码视频

<li id="3gdql"><th id="3gdql"><pre id="3gdql"></pre></th></li>

      <span id="3gdql"><del id="3gdql"><p id="3gdql"></p></del></span>
      <rp id="3gdql"><th id="3gdql"></th></rp>

    1. 北宋哲學家邵雍書法真跡探秘

      2022-11-07 18:05 177677人閱讀 4人回復 只看樓主

      打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北宋哲學家邵雍書法真跡探秘

      [復制鏈接]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飛龍在宇 發(fā)表于 2022-11-7 18:05 | 只看該作者 |只看大圖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北宋哲學家邵雍書法真跡探秘
      翟智高
          古人歷來認為:“字如其人,人如其字,文如其人,文以載道”,提倡“作字先做人,心正則筆正”。書法家歷來注重字的氣質、神韻,因為書法會反映出書寫者的性格特征、志向、思想境界等。

      一、邵雍書法風格與其父親教誨有關

      1&#129;、邵雍父親“獨喜文字”
           邵雍與他的父親曾在伊川神蔭原創(chuàng)辦書院,“講學于家”。作為教師,寫得一手好字,尤其是毛筆字,是最基本的技能。據《宋邵子啟賢公諱古墓志銘》記述:邵雍父親“君性簡寬,獨喜文字,學用聲律韻類 古今切正,為之解, 曰: 正聲、 正字、 正音者論三十篇”。
           2016年,在伊川大莘店邵夫子祠遺址發(fā)現有模印字跡的土坯,經電子掃描,是楷書“安樂書院”四字??赡苁巧鄯蜃痈缸赢斈陝?chuàng)辦私塾,講學于家時,用楷書書寫的“安樂書院”招牌,被后人刻成石匾,再后來,此石匾被用來作為打土坯的“坯底”,因而打出來的土坯就有了“安樂書院”的字跡,砌在邵夫子書院舊址的墻上,從而得以保留下來:









            “大莘店邵夫子祠”石匾,由人民日報社原社長,解放軍中將,全國新聞工作者協會榮譽主席邵華澤先生書寫。
      2、孫輩記述爺爺字體“端正”
          邵雍的孫子邵博,著有《邵氏聞見后錄》,其卷五中提到,他的爺爺邵雍書法字體端正:“康節(jié)手書《易》、《書》、《詩》、《春秋》字端正,無一誤失”。
      3、朱熹觀賞邵雍書法真跡 愛不釋手
          朱熹曾多次觀賞邵雍的《戒子孫》書法真跡,并摹刻于石:“書邵康節(jié)誡子孫真蹟後。右薌林向氏所藏康節(jié)先生誡子孫之文也,熹嘗從故友劉子澄得其摹本,刻石廬山白鹿精舍,今乃獲覩其真,格言心畫,模范一世,伯虎得而葆之,所以佑啓。厥後者為亡窮矣、借觀累月,玩不釋手,已復竊識其後而歸之,紹熙甲寅八月 日,新安朱熹書于豐城傳舍”。 在《跋邵康節(jié)‘檢束’二字》寫到:“康節(jié)先生志言大筆快意,而其書跡嚴謹如此,其從心所欲不逾矩者邪?慶元乙卯七月既望,后學朱熹觀趙履常所藏‘檢束’大字敬書”。(參見《四庫備要》子部,《朱子大全 十卷 晦庵集卷八十三 撰跋》)
      4、明代陶宗儀《書史會要》云:“康節(jié)工筆札”。
         這些記載都說明,邵雍的傳世書法以端莊、遒勁、謹嚴見長。也與他受到父親的教誨有關。
      5、“用筆在心,心正則筆正”
          邵雍的父親邵古“獨喜文字”,對文字的分類、結構、讀法、寫法等,有很深的造詣,邵雍耳聞目睹,受益匪淺。邵雍曾回憶在伊川講學于家時,努力學習書寫大字,學習飲酒和吟詩,他在《憶昔吟》寫到“憶昔初書大字時,學人飲酒與吟詩。茍非益友推金石,四十五年成一非”。邵雍崇拜唐代書法家柳公權,為什么呢,就是父親邵古經常教誨邵雍,要學習西漢揚雄所說:“書,心畫也”。要把唐代柳公權的名言:“用筆在心,心正則筆正”,牢記在心。歷史上流傳千古的書法家?guī)缀醵际侵艺疂?、品質高尚的人,要學習他們的道德、人格、氣節(jié)和他們的書法作品,書寫的作品方能流傳后世。
      二、洛陽邙山出土邵雍的書法真跡
          根據有關資料記載,由于邵雍楷書、篆字書法精湛,很多人慕名請他書丹墓志,篆寫墓志銘蓋。洛陽出土邵雍書丹的墓志,目前所見的邵雍書法真跡,是民國十八年(1929年),在洛陽孟津朝陽井村西北出土的《宋祖士衡墓志銘》,邵雍用楷書撰寫《宋故朝請大夫尚書禮部郎中上護軍范陽縣開國伯食邑七百戶賜紫金魚袋祖公墓誌銘》,落款署名為“伊川邵雍書丹并撰(篆)蓋”和篆書《宋尚書禮部郎中祖公墓誌銘》蓋。





        《祖士衡墓志》,呈正方形,邊長73厘米,志文39行,滿行40字,楷書,刻于北宋熙寧五年(1072)。祖無擇撰文,邵雍書丹并篆蓋,張琇鐫刻。洛陽出土,1938年于右任捐藏西安碑林。墓志楷書。

          邵雍為《宋尚書禮部郎中祖公墓誌銘》所篆志蓋,篆字成長方形,粗細勻稱,平穩(wěn)敦厚,轉折處弧線圓潤流暢,為當時篆書的正規(guī)寫法。
          該墓志是宋神宗熙寧五年十二月初十(1073年),祖無擇為叔父祖士衡撰寫的墓志銘,邵雍書丹并撰(篆)蓋。
      《宋故朝請大夫尚書禮部郎中上護軍范陽縣開國伯食邑七百戶賜紫金魚袋祖公墓誌銘》祖無擇撰文,邵雍書丹。收藏于西安碑林博物館。


         民國三十一年(1942年)夏,在洛陽孟津朝陽井村西北,還出土有邵雍書丹的《宋仁和縣黃氏墓志銘》和篆文《宋仁和縣黃氏墓志銘》蓋。是熙寧五年十二月十日(祖無擇妻黃氏的墓志銘和墓志蓋)當時祖無擇還在世,是邵雍的朋友。

      邵雍篆書 宋仁和縣黃氏墓志銘蓋

           民國河南省博物館(今河南省博物院)館長關百益先生(曾任河南省通志館編纂等職)評價說:“伊川邵康節(jié)先生學養(yǎng)湛深,為世所重,而遺跡罕傳于世....康節(jié)先生以理學名世,不以篆法傳,故其書(法)甚少稱于世。今讀此不啻與先生聲款相接,益令人敬仰不已”(《河南金石志圖》第一集,民國二十二年河南通志館影印)。
          中國社科院研究生院考古系劉連香先生對此發(fā)表有論文,認為“這是目前難得一見的邵雍楷篆書法真跡,具有重要的書法與史料價值,甚為珍貴”(《北宋邵雍書篆祖士衡墓志考》四川文物 2008年第一期)。
      三、撰寫長達2395字的《姚奭墓志》
          除《祖士衡墓志》和《黃氏墓志銘》外,在洛陽北邙還出土有北宋簡州軍事推官姚奭的《姚奭墓志》,邵雍撰文,長達2395字,王慎言書丹,任逵篆蓋。墓志呈四方形,高77厘米,寬79厘米,刻于宋熙寧五年(1072)。1938年于右任捐藏西安碑林。文中有“兵部尚書王拱辰”和“時青苗法初下,州郡民情忷忷,莫知攸濟”等。由此可知,當年從伊川神蔭原鄉(xiāng)下把邵雍全家接到洛陽城的“西京留守王拱辰”,此時已官至兵部尚書。同時,將當時王安石變法實施“青苗法”引起民情忷忷的歷史實情,寫入志文,埋入地下,也間接表達了邵雍對當時時局的態(tài)度。

         《姚奭墓志》,邵雍撰文,長達2395字,王慎言書丹,任逵篆蓋。收藏于西安碑林博物館。
          從上述有關邵雍書法的出土文物,可以看出邵雍的文化素養(yǎng)和書法功底是相當高的。不僅使人們目睹邵雍的書法真跡,而且從從邵雍自寫的“伊川邵雍書丹并撰蓋”,證實他當年在伊川生活、講學于家,在講課之余,練就了精湛的書、篆書法技能。后來到古都洛陽后,除了繼續(xù)他喜好的學術研究外,還能憑自己的書法藝術本事,在城市里自由謀生、愜意交友,快樂生活。
      五、邵雍與祖無擇
      1&#129;、三十年的至交朋友
          祖無擇(字 祖龍)曾在京城開封修皇上起居注、知制誥,加封龍圖閣直學士,在當時也屬京城高官。他請邵雍為叔父祖士衡和妻子黃氏書丹墓志銘,可見邵雍與祖無擇二人有非同一般的關系。
      《伊川擊壤集》中,邵雍有多首詩寫到“祖龍”祖無擇。其一是《代書寄祖龍圖》:
      三十年交舊,相逢各白頭。海壖曾共飲,洛社又同游。
      脫屣風波池,開懷松桂秋。兩眉從此后,應不著閑愁。
          這首詩寫于熙寧五年,邵雍六十二歲。時受祖無擇之托,為祖無擇叔父祖士衡書丹墓志銘和篆書墓志銘蓋。
          邵雍寫好后,給祖無擇寫信,回憶了三十多年前(宋仁宗慶歷二年(1042年)剛隱居到伊川神蔭原西南鄉(xiāng)間時,曾與與祖無擇共飲過酒(海壖,借指神蔭原偏鄙鄉(xiāng)間“陸海”伊水邊,邵雍的詩中有“陸海臥龍收爪甲”的詩句。那時邵雍32歲,祖無擇33歲,兩人正是風華正茂剛過而立之年的青年,共飲美酒,指點江山,意氣風發(fā)。自那以后,邵雍隱居山林二十年,不求功名利祿,安貧樂道,精心讀史、寫史;研易、畫先天圖;講學、著書,完成“安樂窩中一部書--《皇極經世》和《伏羲先天六十四卦方圓圖》”,后又到洛陽居住。
      2、不同的人生經歷和歸宿
           祖無擇走上了為官之路,于宋仁宗皇祐六年(1054年)任袁州知州(江西宜春),他看到當地儒學的教化作用逐漸削弱,學館殘缺破敗的情況,擔心人材流失,就與袁州通判潁川人陳侁一同察看了舊有的夫子廟,覺得太狹窄,不適宜改建為學館,決定在城的東北角上建造新學館,為國家培養(yǎng)人才。后被調回京城修皇上起居注、知制誥,加封龍圖閣直學士,權知開封府,進學士,知鄭、杭二州。
          在祖無擇任知制誥之時,王安石也是知制誥。祖無擇與王安石有些小矛盾,引起王的懷恨。
          宋神宗熙寧初年,王安石任丞相后,欲報復祖無擇,就讓監(jiān)司想法治祖無擇的罪。御史王子韶使兩浙官吏匯報其它案情,牽扯到祖無擇。王子韶為巴結王安石,就派內侍把祖無擇捕捉到偏遠的優(yōu)州獄中。審查結果,無擇沒有貪污行為,只是貸官錢接濟部下,及乘船越過限制而已。還是貶其為忠正軍節(jié)度副使。不久,祖無擇又被恢復了光祿卿、秘書監(jiān)、集賢院學士等職,主管西京御史臺,又移知信陽軍。
         這一晃就是三十年,祖無擇主管西京御史臺,終于與邵雍相逢與洛陽,同游洛社,但二人都已是成了白發(fā)花甲老人了。
          邵雍另一首寫給祖無擇《和祖龍圖見寄》詩,談起兩人分別三十多年來,走過的不同道路。
      吾家職分是云山,不見云山不解顏。
      游興亦難拘日限,夢魂都不到人間。
      煙嵐欲極無涯樂,軒冕何嘗有暫閑?
      洛社交朋屢思約,幾時曾得略躋攀?
         詩中的“軒冕”,借指表示身份的帽子,邵雍沒當官,稱為布衣,戴的帽子稱“軒”。祖無擇是官員,帽子稱“冕”,“軒冕何嘗有暫閑”是說二人雖然走了不同的人生道路,但成就不同,都忙忙碌碌沒閑過)。
      4、邵雍書法字的價值
         邵雍寫給祖無擇的第三封信,是《代書戲祖龍圖》詩:
         祖兄同甲申,二十七日長。無怨可低眉,有歡能抵掌。
          交情日更深,道義久相尚。但欠書丹人,黃金八百兩。
         原注:擇之葬其親也,書志用予姓名。
        
           詩中的“書志用予姓名”即邵雍書丹的《祖士衡墓志銘》和《黃氏墓志銘》,署名為“伊川邵雍書丹并撰(篆)蓋”“但欠書丹人,黃金八百兩”,是老朋友開玩笑(“戲”祖龍圖)。
         《祖士衡墓志銘》收藏于西安碑林博物館,是邵雍書法真品的文物實物。其書法字體規(guī)整大氣,能為達官貴人書丹墓志銘,并署上自己的名字,說明邵雍的書法造詣已達到爐火純青的水平。
           由這兩方墓志“但欠書丹人,黃金八百兩”,雖為“戲”言,但間接透露出當時書丹一方墓志銘和篆書墓志蓋,費用約為黃金四百兩。也證明邵雍的書法名氣當時已享譽洛城,他的字是很值錢的。
      六、邵雍對伊川感情之深
           邵雍雖已由伊川遷居洛陽多年,但在為別人書丹墓志時,仍署名為“伊川邵雍”,還自稱“伊川翁”,把自己的詩集命名為《伊川擊壤集》,可見他對伊川感情之深。
           邵雍在治平三年(1066年)作《伊川擊壤集 序》:“《擊壤集》,伊川翁自樂之詩也。非唯自樂,又能樂時,與萬物之自得也。伊川翁曰:子夏謂詩者志之所之也。在心為志,發(fā)言為詩,情動於中而形于言,聲成其文而謂之音。是知懷其時則謂之志,感其物則謂之情,發(fā)其志則謂之言,揚其情則謂之聲,言成章則謂之詩,聲成文則謂之音,然后聞其詩,聽其音,則人之志情可知之矣”。
          他父親號“伊川丈人”,邵雍自稱“伊川翁”。出土的《祖士衡墓志》落款“伊川邵雍書丹并撰蓋”,而不是“洛陽邵雍”,確證了邵雍與父親邵古由共城百泉遷到伊川神蔭原西南隱居是史實,也確證宋·陳繹所作的《宋隱君邵子啟賢公諱古墓志銘》:“銘曰:世范陽,家伊川”是真實可信的。由此也糾正了他的兒子邵伯溫在《邵氏聞見錄》中所寫,邵雍全家由共城遷洛陽在“皇祐元年,自衛(wèi)州共城奉大父伊川丈人遷居,門生懷州武陟知縣侯紹曾字孝杰助其行。初寓天宮寺三學院”。而不提“遷伊川”,明顯與其爺爺《邵古墓志銘》記載“家伊川”不符。
      七、邵雍篆墓志銘蓋的絕活,司馬光 文彥博很贊賞
             邵雍用篆字為墓志銘撰蓋的絕活,讓他的好友司馬光、文彥博稱羨不已,紛紛跟著邵雍學習篆書墓志銘蓋的技巧,并熟練應用。幾百年后的1976年,在伊川出土的王拱辰墓志銘蓋,就是文彥博用篆字書寫的。


      宋 彰德軍節(jié)度使北京留守贈開府儀同三司謚懿恪王公墓銘蓋  文彥博篆。


             2008年,在洛陽邙山出土富弼墓志銘,墓志銘的蓋,是司馬光用篆書寫的。
            司馬光篆書 富弼墓志蓋 “宋開府儀同三司守司徒致仕韓國公贈太尉謚文忠富公墓銘”,志石1.4米見方、厚35厘米,全文7000多字。為司馬光極其罕見的篆書書跡。
        
            這些出土文物,印證了邵雍與司馬光、文彥博、富弼、王拱辰、祖無擇等達官貴人的交往是真實的,邵雍所寫不是虛言:
      《閑吟四首其一》
      “居洛八九載,投心唯二三。
      相逢各白首,共坐多清談。
      人事已默定,世情曾久諳。
      酒行勿相逼,徐得奉醺酣?!?/font>

      《四賢吟》
      “彥國之言鋪陳,晦叔之言簡當。(富弼字彥國。呂晦叔即呂公著,字晦叔)
      君實之言優(yōu)游,伯淳之言調暢。(司馬光字君實。 程顥字伯淳)
      四賢洛陽之名望,是以在人之上。
      有宋熙寧之間,大為一時之壯?!?/font>

      八、邵雍從“心”到“書”,效法唐代柳公權
           邵雍特別喜歡唐代柳公權的名言:“用筆在心,心正則筆正”,并牢記在心。從出土的邵雍書法看,特別與柳公權的書法相接近。

      《玄秘塔碑》裴休撰文 柳公權書丹(局部) 唐會昌元年(841)

      柳公權書 唐廻元觀鐘樓碑(局部)
      對比一下邵雍書丹《祖士衡墓志》的書法,與柳公權的書法確實很相似:



      邵雍書丹《祖士衡墓志銘》(局部)

           那些認為“邵雍不種地、不經商、無產業(yè),靠啥養(yǎng)活?”的疑問,還有說邵雍是靠高官們資助或是靠算卦生活的,是不了解邵雍那時的情況。不說邵雍在歷史、數理、易學、詩詞等方面的造詣和卓越貢獻,單憑邵雍的書法功力,他完全可以以一手好字,掙錢研究學術,掙錢養(yǎng)活全家。
          從邵雍的書法真跡可以看出,他的書法字體端正渾厚,布局規(guī)整結構均勻,一筆不茍。嚴謹之中不失勁挺,筆劃穩(wěn)健,氣韻暢通,筆勢起落頓提自然,功力深厚。實為莊重書體之典范。邵雍確實是“字如其人”做到了“心正、身正、筆正”。
         九、邵雍的人生經歷,給我們什么啟示呢?
         官宦,為國為民有貢獻者,就會名留青史。但歷代大多數的官,從來都是歷史活劇的過客。邵雍執(zhí)意不躋身官場,不刻意攀附高官。但他一介布衣,卻憑著在哲學、理學、史學、易學、詩詞、書法等學術方面過人的造詣,成為中國歷史上僅有的享祭于文廟的“布衣圣人”。






      沙發(fā)
      懷錦先生 發(fā)表于 2022-11-8 00:41 | 只看該作者
      邵子曰:道在茲矣,遂居洛。
      沙發(fā) 2022-11-8 00:41 評論 收起評論
      板凳
       樓主| 飛龍在宇 發(fā)表于 2022-11-11 19:30 | 只看該作者
      北宋哲學家邵雍書法真跡探秘(附圖)
      翟智高
          古人歷來認為:“字如其人,人如其字,文如其人,文以載道”,提倡“作字先做人,心正則筆正”。書法家歷來注重字的氣質、神韻,因為書法會反映出書寫者的性格特征、志向、思想境界等。

      一、邵雍書法風格與其父親教誨有關

      1、邵雍父親“獨喜文字”
           邵雍與他的父親曾在伊川神蔭原創(chuàng)辦書院,“講學于家”。作為教師,寫得一手好字,尤其是毛筆字,是最基本的技能。據《宋邵子啟賢公諱古墓志銘》記述:邵雍父親“君性簡寬,獨喜文字,學用聲律韻類 古今切正,為之解, 曰: 正聲、 正字、 正音者論三十篇”。
           2016年,在伊川大莘店邵夫子祠遺址發(fā)現有模印字跡的土坯,經電子掃描,是楷書“安樂書院”四字。可能是邵夫子父子當年創(chuàng)辦私塾,講學于家時,用楷書書寫的“安樂書院”招牌,被后人刻成石匾,再后來,此石匾被用來作為打土坯的“坯底”,因而打出來的土坯就有了“安樂書院”的字跡,砌在邵夫子書院舊址的墻上,從而得以保留下來:









            “大莘店邵夫子祠”石匾,由人民日報社原社長,解放軍中將,全國新聞工作者協會榮譽主席邵華澤先生書寫。
      2、孫輩記述爺爺字體“端正”
          邵雍的孫子邵博,著有《邵氏聞見后錄》,其卷五中提到,他的爺爺邵雍書法字體端正:“康節(jié)手書《易》、《書》、《詩》、《春秋》字端正,無一誤失”。
      3、朱熹觀賞邵雍書法真跡 愛不釋手

          朱熹曾多次觀賞邵雍的《戒子孫》書法真跡,并摹刻于石:“書邵康節(jié)誡子孫真蹟後。右薌林向氏所藏康節(jié)先生誡子孫之文也,熹嘗從故友劉子澄得其摹本,刻石廬山白鹿精舍,今乃獲覩其真,格言心畫,模范一世,伯虎得而葆之,所以佑啓。厥後者為亡窮矣、借觀累月,玩不釋手,已復竊識其後而歸之,紹熙甲寅八月 日,新安朱熹書于豐城傳舍”。 在《跋邵康節(jié)‘檢束’二字》寫到:“康節(jié)先生志言大筆快意,而其書跡嚴謹如此,其從心所欲不逾矩者邪?慶元乙卯七月既望,后學朱熹觀趙履常所藏‘檢束’大字敬書”。(參見《四庫備要》子部,《朱子大全 十卷 晦庵集卷八十三 撰跋》)
      4、明代陶宗儀《書史會要》云:“康節(jié)工筆札”。
         這些記載都說明,邵雍的傳世書法以端莊、遒勁、謹嚴見長。也與他受到父親的教誨有關。
      5、“用筆在心,心正則筆正”
          邵雍的父親邵古“獨喜文字”,對文字的分類、結構、讀法、寫法等,有很深的造詣,邵雍耳聞目睹,受益匪淺。邵雍曾回憶在伊川講學于家時,努力學習書寫大字,學習飲酒和吟詩,他在《憶昔吟》寫到“憶昔初書大字時,學人飲酒與吟詩。茍非益友推金石,四十五年成一非”。邵雍崇拜唐代書法家柳公權,為什么呢,就是父親邵古經常教誨邵雍,要學習西漢揚雄所說:“書,心畫也”。要把唐代柳公權的名言:“用筆在心,心正則筆正”,牢記在心。歷史上流傳千古的書法家?guī)缀醵际侵艺疂?、品質高尚的人,要學習他們的道德、人格、氣節(jié)和他們的書法作品,書寫的作品方能流傳后世。
      二、洛陽邙山出土邵雍的書法真跡
          根據有關資料記載,由于邵雍楷書、篆字書法精湛,很多人慕名請他書丹墓志,篆寫墓志銘蓋。洛陽出土邵雍書丹的墓志,目前所見的邵雍書法真跡,是民國十八年(1929年),在洛陽孟津朝陽井村西北出土的《宋祖士衡墓志銘》,邵雍用楷書撰寫《宋故朝請大夫尚書禮部郎中上護軍范陽縣開國伯食邑七百戶賜紫金魚袋祖公墓誌銘》,落款署名為“伊川邵雍書丹并撰(篆)蓋”和篆書《宋尚書禮部郎中祖公墓誌銘》蓋。








        《祖士衡墓志》,呈正方形,邊長73厘米,志文39行,滿行40字,楷書,刻于北宋熙寧五年(1072)。祖無擇撰文,邵雍書丹并篆蓋,張琇鐫刻。洛陽出土,1938年于右任捐藏西安碑林。墓志楷書。

          邵雍為《宋尚書禮部郎中祖公墓誌銘》所篆志蓋,篆字成長方形,粗細勻稱,平穩(wěn)敦厚,轉折處弧線圓潤流暢,為當時篆書的正規(guī)寫法。
          該墓志是宋神宗熙寧五年十二月初十(1073年),祖無擇為叔父祖士衡撰寫的墓志銘,邵雍書丹并撰(篆)蓋。
      《宋故朝請大夫尚書禮部郎中上護軍范陽縣開國伯食邑七百戶賜紫金魚袋祖公墓誌銘》祖無擇撰文,邵雍書丹。收藏于西安碑林博物館。


         民國三十一年(1942年)夏,在洛陽孟津朝陽井村西北,還出土有邵雍書丹的《宋仁和縣黃氏墓志銘》和篆文《宋仁和縣黃氏墓志銘》蓋。是熙寧五年十二月十日(祖無擇妻黃氏的墓志銘和墓志蓋)當時祖無擇還在世,是邵雍的朋友。

      邵雍篆書 宋仁和縣黃氏墓志銘蓋

           民國河南省博物館(今河南省博物院)館長關百益先生(曾任河南省通志館編纂等職)評價說:“伊川邵康節(jié)先生學養(yǎng)湛深,為世所重,而遺跡罕傳于世....康節(jié)先生以理學名世,不以篆法傳,故其書(法)甚少稱于世。今讀此不啻與先生聲款相接,益令人敬仰不已”(《河南金石志圖》第一集,民國二十二年河南通志館影?。?/font>
          中國社科院研究生院考古系劉連香先生對此發(fā)表有論文,認為“這是目前難得一見的邵雍楷篆書法真跡,具有重要的書法與史料價值,甚為珍貴”(《北宋邵雍書篆祖士衡墓志考》四川文物 2008年第一期)。
      三、撰寫長達2395字的《姚奭墓志》
          除《祖士衡墓志》和《黃氏墓志銘》外,在洛陽北邙還出土有北宋簡州軍事推官姚奭的《姚奭墓志》,邵雍撰文,長達2395字,王慎言書丹,任逵篆蓋。墓志呈四方形,高77厘米,寬79厘米,刻于宋熙寧五年(1072)。1938年于右任捐藏西安碑林。文中有“兵部尚書王拱辰”和“時青苗法初下,州郡民情忷忷,莫知攸濟”等。由此可知,當年從伊川神蔭原鄉(xiāng)下把邵雍全家接到洛陽城的“西京留守王拱辰”,此時已官至兵部尚書。同時,將當時王安石變法實施“青苗法”引起民情忷忷的歷史實情,寫入志文,埋入地下,也間接表達了邵雍對當時時局的態(tài)度。

         《姚奭墓志》,邵雍撰文,長達2395字,王慎言書丹,任逵篆蓋。收藏于西安碑林博物館。
          從上述有關邵雍書法的出土文物,可以看出邵雍的文化素養(yǎng)和書法功底是相當高的。不僅使人們目睹邵雍的書法真跡,而且從從邵雍自寫的“伊川邵雍書丹并撰蓋”,證實他當年在伊川生活、講學于家,在講課之余,練就了精湛的書、篆書法技能。后來到古都洛陽后,除了繼續(xù)他喜好的學術研究外,還能憑自己的書法藝術本事,在城市里自由謀生、愜意交友,快樂生活。
      五、邵雍與祖無擇
      1、三十年的至交朋友
          祖無擇(字 祖龍)曾在京城開封修皇上起居注、知制誥,加封龍圖閣直學士,在當時也屬京城高官。他請邵雍為叔父祖士衡和妻子黃氏書丹墓志銘,可見邵雍與祖無擇二人有非同一般的關系。
      《伊川擊壤集》中,邵雍有多首詩寫到“祖龍”祖無擇。其一是《代書寄祖龍圖》:
      三十年交舊,相逢各白頭。海壖曾共飲,洛社又同游。
      脫屣風波池,開懷松桂秋。兩眉從此后,應不著閑愁。
          這首詩寫于熙寧五年,邵雍六十二歲。時受祖無擇之托,為祖無擇叔父祖士衡書丹墓志銘和篆書墓志銘蓋。
          邵雍寫好后,給祖無擇寫信,回憶了三十多年前(宋仁宗慶歷二年(1042年)剛隱居到伊川神蔭原西南鄉(xiāng)間時,曾與與祖無擇共飲過酒(海壖,借指神蔭原偏鄙鄉(xiāng)間“陸海”伊水邊,邵雍的詩中有“陸海臥龍收爪甲”的詩句。那時邵雍32歲,祖無擇33歲,兩人正是風華正茂剛過而立之年的青年,共飲美酒,指點江山,意氣風發(fā)。自那以后,邵雍隱居山林二十年,不求功名利祿,安貧樂道,精心讀史、寫史;研易、畫先天圖;講學、著書,完成“安樂窩中一部書--《皇極經世》和《伏羲先天六十四卦方圓圖》”,后又到洛陽居住。
      2、不同的人生經歷和歸宿
           祖無擇走上了為官之路,于宋仁宗皇祐六年(1054年)任袁州知州(江西宜春),他看到當地儒學的教化作用逐漸削弱,學館殘缺破敗的情況,擔心人材流失,就與袁州通判潁川人陳侁一同察看了舊有的夫子廟,覺得太狹窄,不適宜改建為學館,決定在城的東北角上建造新學館,為國家培養(yǎng)人才。后被調回京城修皇上起居注、知制誥,加封龍圖閣直學士,權知開封府,進學士,知鄭、杭二州。
          在祖無擇任知制誥之時,王安石也是知制誥。祖無擇與王安石有些小矛盾,引起王的懷恨。
          宋神宗熙寧初年,王安石任丞相后,欲報復祖無擇,就讓監(jiān)司想法治祖無擇的罪。御史王子韶使兩浙官吏匯報其它案情,牽扯到祖無擇。王子韶為巴結王安石,就派內侍把祖無擇捕捉到偏遠的優(yōu)州獄中。審查結果,無擇沒有貪污行為,只是貸官錢接濟部下,及乘船越過限制而已。還是貶其為忠正軍節(jié)度副使。不久,祖無擇又被恢復了光祿卿、秘書監(jiān)、集賢院學士等職,主管西京御史臺,又移知信陽軍。
         這一晃就是三十年,祖無擇主管西京御史臺,終于與邵雍相逢與洛陽,同游洛社,但二人都已是成了白發(fā)花甲老人了。
          邵雍另一首寫給祖無擇《和祖龍圖見寄》詩,談起兩人分別三十多年來,走過的不同道路。
      吾家職分是云山,不見云山不解顏。
      游興亦難拘日限,夢魂都不到人間。
      煙嵐欲極無涯樂,軒冕何嘗有暫閑?
      洛社交朋屢思約,幾時曾得略躋攀?
         詩中的“軒冕”,借指表示身份的帽子,邵雍沒當官,稱為布衣,戴的帽子稱“軒”。祖無擇是官員,帽子稱“冕”,“軒冕何嘗有暫閑”是說二人雖然走了不同的人生道路,但成就不同,都忙忙碌碌沒閑過)。
      4、邵雍書法字的價值
         邵雍寫給祖無擇的第三封信,是《代書戲祖龍圖》詩:
         祖兄同甲申,二十七日長。無怨可低眉,有歡能抵掌。
          交情日更深,道義久相尚。但欠書丹人,黃金八百兩。
         原注:擇之葬其親也,書志用予姓名。
        
           詩中的“書志用予姓名”即邵雍書丹的《祖士衡墓志銘》和《黃氏墓志銘》,署名為“伊川邵雍書丹并撰(篆)蓋”“但欠書丹人,黃金八百兩”,是老朋友開玩笑(“戲”祖龍圖)。
         《祖士衡墓志銘》收藏于西安碑林博物館,是邵雍書法真品的文物實物。其書法字體規(guī)整大氣,能為達官貴人書丹墓志銘,并署上自己的名字,說明邵雍的書法造詣已達到爐火純青的水平。
           由這兩方墓志“但欠書丹人,黃金八百兩”,雖為“戲”言,但間接透露出當時書丹一方墓志銘和篆書墓志蓋,費用約為黃金四百兩。也證明邵雍的書法名氣當時已享譽洛城,他的字是很值錢的。
      六、邵雍對伊川感情之深
           邵雍雖已由伊川遷居洛陽多年,但在為別人書丹墓志時,仍署名為“伊川邵雍”,還自稱“伊川翁”,把自己的詩集命名為《伊川擊壤集》,可見他對伊川感情之深。
           邵雍在治平三年(1066年)作《伊川擊壤集 序》:“《擊壤集》,伊川翁自樂之詩也。非唯自樂,又能樂時,與萬物之自得也。伊川翁曰:子夏謂詩者志之所之也。在心為志,發(fā)言為詩,情動於中而形于言,聲成其文而謂之音。是知懷其時則謂之志,感其物則謂之情,發(fā)其志則謂之言,揚其情則謂之聲,言成章則謂之詩,聲成文則謂之音,然后聞其詩,聽其音,則人之志情可知之矣”。
          他父親號“伊川丈人”,邵雍自稱“伊川翁”。出土的《祖士衡墓志》落款“伊川邵雍書丹并撰蓋”,而不是“洛陽邵雍”,確證了邵雍與父親邵古由共城百泉遷到伊川神蔭原西南隱居是史實,也確證宋·陳繹所作的《宋隱君邵子啟賢公諱古墓志銘》:“銘曰:世范陽,家伊川”是真實可信的。由此也糾正了他的兒子邵伯溫在《邵氏聞見錄》中所寫,邵雍全家由共城遷洛陽在“皇祐元年,自衛(wèi)州共城奉大父伊川丈人遷居,門生懷州武陟知縣侯紹曾字孝杰助其行。初寓天宮寺三學院”。而不提“遷伊川”,明顯與其爺爺《邵古墓志銘》記載“家伊川”不符。
      七、邵雍篆墓志銘蓋的絕活,司馬光 文彥博很贊賞
             邵雍用篆字為墓志銘撰蓋的絕活,讓他的好友司馬光、文彥博稱羨不已,紛紛跟著邵雍學習篆書墓志銘蓋的技巧,并熟練應用。幾百年后的1976年,在伊川出土的王拱辰墓志銘蓋,就是文彥博用篆字書寫的。


      宋 彰德軍節(jié)度使北京留守贈開府儀同三司謚懿恪王公墓銘蓋  文彥博篆。


             2008年,在洛陽邙山出土富弼墓志銘,墓志銘的蓋,是司馬光用篆書寫的。
            司馬光篆書 富弼墓志蓋 “宋開府儀同三司守司徒致仕韓國公贈太尉謚文忠富公墓銘”,志石1.4米見方、厚35厘米,全文7000多字。為司馬光極其罕見的篆書書跡。
        
            這些出土文物,印證了邵雍與司馬光、文彥博、富弼、王拱辰、祖無擇等達官貴人的交往是真實的,邵雍所寫不是虛言:
      《閑吟四首其一》
      “居洛八九載,投心唯二三。
      相逢各白首,共坐多清談。
      人事已默定,世情曾久諳。
      酒行勿相逼,徐得奉醺酣?!?/font>

      《四賢吟》
      “彥國之言鋪陳,晦叔之言簡當。(富弼字彥國。呂晦叔即呂公著,字晦叔)
      君實之言優(yōu)游,伯淳之言調暢。(司馬光字君實。 程顥字伯淳)
      四賢洛陽之名望,是以在人之上。
      有宋熙寧之間,大為一時之壯?!?/font>

      八、邵雍從“心”到“書”,效法唐代柳公權
           邵雍特別喜歡唐代柳公權的名言:“用筆在心,心正則筆正”,并牢記在心。從出土的邵雍書法看,特別與柳公權的書法相接近。

      《玄秘塔碑》裴休撰文 柳公權書丹(局部) 唐會昌元年(841)


      柳公權書 唐廻元觀鐘樓碑(局部)
      對比一下邵雍書丹《祖士衡墓志》的書法,與柳公權的書法確實很相似:





      邵雍書丹《祖士衡墓志銘》(局部)

           那些認為“邵雍不種地、不經商、無產業(yè),靠啥養(yǎng)活?”的疑問,還有說邵雍是靠高官們資助或是靠算卦生活的,是不了解邵雍那時的情況。不說邵雍在歷史、數理、易學、詩詞等方面的造詣和卓越貢獻,單憑邵雍的書法功力,他完全可以以一手好字,掙錢研究學術,掙錢養(yǎng)活全家。
          從邵雍的書法真跡可以看出,他的書法字體端正渾厚,布局規(guī)整結構均勻,一筆不茍。嚴謹之中不失勁挺,筆劃穩(wěn)健,氣韻暢通,筆勢起落頓提自然,功力深厚。實為莊重書體之典范。邵雍確實是“字如其人”做到了“心正、身正、筆正”。
         九、邵雍的人生經歷,給我們什么啟示呢?
         官宦,為國為民有貢獻者,就會名留青史。但歷代大多數的官,從來都是歷史活劇的過客。邵雍執(zhí)意不躋身官場,不刻意攀附高官。但他一介布衣,卻憑著在哲學、理學、史學、易學、詩詞、書法等學術方面過人的造詣,成為中國歷史上僅有的享祭于文廟的“布衣圣人”。





      板凳 2022-11-11 19:30 評論 收起評論
      地板
      這里有稫意思 發(fā)表于 2023-1-25 08:40 | 只看該作者
             是不是理學鼻祖???公認周敦頤,可他也是五子之一。
      地板 2023-1-25 08:40 評論 收起評論
      5#
       樓主| 飛龍在宇 發(fā)表于 2024-12-28 20:49 | 只看該作者
      北宋“伊川邵雍書丹并撰蓋”,
      宋故朝請大夫尚書禮部郎中上護軍范陽縣開國伯食邑七百戶賜紫金魚袋祖公墓誌銘並序



      5# 2024-12-28 20:49 評論 收起評論

      發(fā)表回復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立即注冊 微信登錄 手機動態(tài)碼快速登錄

      本版積分規(guī)則

      回頂部 發(fā)新帖 找站務
      投訴與建議快速響應
      公眾號
      掃描二維碼 關注公眾號
      登錄更方便
      移動端
      微信掃一掃到手機
      隨時看帖,分享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