截至10月30日上午,2023年26個萬億GDP城市中,僅剩佛山還未公布前三季度主要經濟數據。整體來看,其中17個城市的GDP增速高于全國,泉州拔得頭籌;各城市GDP總量排名變化不大,但在分類指標上出現新的分化。 第一財經記者梳理發(fā)現,上海、北京以較大優(yōu)勢繼續(xù)領跑GDP總量榜,兩市也是前三季度僅有的兩個3萬億級城市;深圳、重慶、廣州三市組成2萬億級陣營,其中重慶與廣州之間的差距有所擴大;蘇州、成都、杭州、武漢、南京、天津、寧波、青島、無錫、長沙、鄭州等11城位列GDP1萬億級,其中天津重新超過寧波。 從分類指標來看,所有城市都有長有短,福建兩市福州和泉州表現最為均衡且出色;多數城市的工業(yè)發(fā)展態(tài)勢良好,合肥勇奪增速第一;投資力度普遍偏弱,但頭部城市表現較好;消費依然整體疲軟,有6個城市的消費增速在個位數以下;外貿大市分化明顯,深圳、蘇州、寧波出口強勁,東莞、廣州出口增長緩慢。 重慶對廣州優(yōu)勢擴大 數據顯示,前三季度城市經濟總量前十名與去年的年度排名一致,上海、北京和深圳穩(wěn)居全國前三,重慶、廣州、蘇州、成都、杭州、武漢、南京依次列第四至第十名。 前三季度,上海、北京、深圳GDP分別為34389.18億元、33462億元和25934.28億元。重慶前三季度GDP為23244.31億元,按不變價格計算,同比(下同)實際增速6.0%,顯著高于全國平均增速(4.8%);同比增量超千億元(1000.43億元),名義增速4.5%。由于同期廣州GDP為22149.95億元,實際增速2.0%,同比增量僅380.11億元,名義增速1.75%,重慶對廣州的優(yōu)勢進一步擴大。
微信圖片_20240904105813.png (618.7 KB, 下載次數: 12)
下載附件
2024-10-30 19:29 上傳
從拉動經濟增長的“三駕馬車”來看,前三季度廣州的投資、出口增勢略強于重慶,消費則顯著弱于重慶。其間,廣州的固定資產投資增長2.3%(全國為3.4%);出口累計4974.4億元,同比增長2.9%(全國為6.2%);實現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8275.82億元,同比增長0.1%(全國為3.3%)。重慶對應數字分別為1.8%;3626.1億元,增長2.4%;1.17萬億元,增長3.8%。 分產業(yè)來看,工業(yè)發(fā)展勢頭差異,是拉開渝穗兩市經濟差距的重要因素。兩地都是位居國內前十名的工業(yè)大市,去年的規(guī)模以上工業(yè)企業(yè)總營收分別為2.68萬億元和2.46萬億元。前三季度,重慶的規(guī)上工業(yè)增加值同比增長8.1%(全國為5.8%),廣州則為下降2.2%,兩者相差10.3個百分點。 渝穗兩市同為國內汽車名城,汽車制造業(yè)更是廣州的第一大支柱產業(yè)。前三季度,廣州的汽車制造業(yè)增加值同比下降17.4%,仍處動能轉換深度調整期。而汽車是前三季度重慶工業(yè)經濟增長的最主要支撐,增速達 25.9%。從兩地代表車企來看,重慶賽力斯前三季度累計銷量增幅達到364%,廣州的廣汽累計銷量則同比減少25.59%。 與此同時,廣州的服務業(yè)也面臨被重慶趕超的局面。數據顯示,1-8月(錯月)廣州全市規(guī)模以上服務業(yè)企業(yè)營業(yè)收入同比增長7.4%,重慶同期則有9.9%的增速。相關專家接受第一財經記者采訪時預計,四季度廣州很難實現對重慶的反超,在經濟總量“第四城”的爭奪中,天平越來越向重慶傾斜。 不過,這里的“第四城”,僅指經濟總量概念。這是因為,重慶是直轄市,其總面積是廣州的11倍左右,目前的經濟密度遠低于廣州。同時,兩者在國家戰(zhàn)略規(guī)劃中的城市性質和核心功能定位也有較大差別。國家賦予廣州的使命更多,更重。 根據國務院批復的《重慶市國土空間總體規(guī)劃2021—2035年)》,重慶市是直轄市之一,我國重要的中心城市,國家歷史文化名城和國際性綜合交通樞紐城市;要發(fā)揮全國先進制造業(yè)基地、西部科技創(chuàng)新中心和對外開放門戶、長江上游航運中心等功能,奮力譜寫中國式現代化建設重慶篇章。 而國務院關于《廣州市國土空間總體規(guī)劃(2021—2035年)》的批復指出,廣州是廣東省省會,我國重要的中心城市,國家歷史文化名城,彰顯海洋特色的現代化城市,國際性綜合交通樞紐城市,科技教育文化中心;要發(fā)揮國際商貿中心、全國先進制造業(yè)基地、綜合性門戶、國際科技創(chuàng)新中心重要承載地等功能,以及發(fā)揮粵港澳大灣區(qū)核心引擎優(yōu)勢,奮力譜寫中國式現代化建設廣州篇章。 “北方第二城”競爭焦灼 前十名城市中,“最強地級市”蘇州的前三季度GDP總量為18483.8億元,實際增速與重慶并駕齊驅,也達到6.0%。名義增速甚至更高,為4.69%(增量828.6億元)。 前三季度,蘇州的固定資產投資力度略弱(同比增長2.2%),消費和出口則勢頭良好,工業(yè)也較為強勢。數據顯示,前三季度蘇州實現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7418.5億元,同比增長5.0%,高于全國1.7個百分點。出口11792.6億元,同比增長9.0%,高于全國2.8個百分點。
微信圖片編輯_20241028111605.jpg (297.06 KB, 下載次數: 6)
下載附件
2024-10-30 19:29 上傳
前三季度,蘇州規(guī)上工業(yè)增加值增長9.3%,高于全國3.5個百分點,新質生產力在其中發(fā)揮了引領作用。今年以來,蘇州全面實施“蘇州智造”強基提質行動,高技術制造業(yè)保持較快增長。前三季度全市高技術制造業(yè)實現產值12872.4億元,同比增長8.8%,連續(xù)8個月增速高于8.5%以上,占規(guī)上工業(yè)產值比重達37.7%。新產品新設備產量快速增長,新能源汽車、碳纖維及其復合材料產量分別增長18.6倍、5.7倍。 天津、寧波、青島三市是最有希望沖擊GDP前十名的城市,這三者之間的競爭也十分焦灼,除了一起爭奪全國前十名,天津和青島也在競爭“北方第二城”。 今年一季度和上半年,寧波GDP總量均超過了天津。到了三季度末,天津的GDP總量(12673.87億元)反超寧波(12644.3億元),但差距僅為29.57億元。前三季度天津的實際增速(4.7%)比寧波(5.3%)慢0.6個百分點,兩者的位子隨時可能調換。 青島前三季度的GDP總量排在天津和寧波之后,但與天津的差額僅有274.77億元。其間,青島的GDP增速達5.6%,高出天津將近1個百分點。而從分類數據來看,前三季度,天津的服務業(yè)增加值增速(5.4%)和固定資產投資增速(4.2%)領先于青島(分別為4.5%和1.2%),但更關鍵的規(guī)上工業(yè)增加值增速(3.2%)和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增速(-3.2%),則大幅落后于青島(分別為9.4%和5.1%)。此外,青島的出口額3889.1億元,8.3%的增速已然不低,天津的出口數據暫未公布。 綜合來看,誰能在年底拿下“北方第二城”,仍存在一定變數。 福州泉州發(fā)展最平衡 從分產業(yè)、領域的分類指標來看,記者發(fā)現,所有萬億城市都有長有短,有的甚至長、短板異常突出,這方面最典型的是深圳和西安;蘇州、武漢、無錫、寧波、福州、泉州的發(fā)展相對更為平衡,其中尤以福建兩市福州和泉州的表現最為出色。 前三季度,深圳的整體經濟增速位居十強城市前列,名義增速更是高居第一。但從“三駕馬車”來看,外貿的貢獻尤其突出,投資中規(guī)中矩,消費則較為疲弱,經濟增長呈“單腳跳”姿勢。分產業(yè)看,全市規(guī)上工業(yè)增加值同比增長10.2%,保持了去年以來的優(yōu)勢;服務業(yè)增加值同比增長3.5%,低于全國1.2個百分點。 前三季度,深圳的全市固定資產投資同比增長4.7%,高于全國1.3個百分點。進出口3.37萬億元,穩(wěn)居“外貿第一城”,同比增長20.9%,快于全國15.6個百分點。分進出口看,均為歷史同期新高,其中,出口2.14萬億元,是唯一超兩萬億元的城市,同比增長19.7%,快于全國13.5個百分點。 相比之下,消費就像是深圳經濟增長的“阿喀琉斯之踵”。2023年,深圳首次躋身“萬億消費城市”之列。但進入2024年,深圳的消費持續(xù)萎靡,對整體經濟增長形成嚴重拖累。上半年,深圳的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增速逐月下跌,到6月份累計增速只有1.0%,7月份好不容易回升至1.2%,8月份又降為1.1%,到前三季度終于跌破個位數,至0.7%。 為了提振消費,深圳市今年頗下了一番功夫,包括開展多輪3C、家電、家裝、汽車消費補貼活動等。例如,深圳市商務局數據顯示,截至10月21日,開始于9月6日的最近一輪消費補貼活動,共核銷補貼金額5.7億元,直接帶動銷售額37.9億元。但整體消費形勢依然不達預期。對此,相關專家接受第一財經記者采訪時表示,提振消費恐怕還要從改善經濟環(huán)境、增強居民收入增長預期、提升消費信心、疏通消費堵點等多個方面,進行系統(tǒng)思考。 西安的情況跟深圳相似。前三季度,西安的外貿進出口增長迅猛,其中出口增速達21.09%,在萬億城市中僅次于武漢的28.8%;但固定資產投資增長為-3.0%,僅好于東莞的-3.2%,加上消費增長也低于全國平均水平,導致最終的GDP增速只有3.2%,低于全國1.6個百分點。 相比之下,福州、泉州兩市堪稱萬億城市中各科齊頭并進、不“偏科”的“優(yōu)等生”。 統(tǒng)計數據顯示,前三季度,泉州實現地區(qū)生產總值9226.86億元,同比增長6.6%;規(guī)上工業(yè)增加值同比增長8.4%;服務業(yè)增加值增長5.9%;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4756.41億元,同比增長5.4%;固定資產投資額同比增長8.6%;進出口總額2026.95億元,同比增長12.1%,其中出口1410.53億元,增長10.6%;全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0891元,同比增長5.3%。 同期,福州實現GDP9354.07億元,同比增長6.1%;規(guī)上工業(yè)增加值增長9.0%;服務業(yè)增加值增長4.1%;全市(不含平潭)固定資產投資增長8.7%;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3901.1億元,增長5.6%;進出口總額2834.44億元,同比增長7.99%,其中出口2088.06億元,同比增長7.3%;9月末,全市金融機構本外幣各項存款余額25061.65億元,增長7.7%。 以上兩市的“單科成績”雖然沒有一科獲得萬億城市第一,但都顯著高于全國平均水平,并位居萬億城市前列。也正是這種全面發(fā)展,幫助兩市取得了GDP增速這一“總成績”領先,其中泉州還高居第一名。 合肥工業(yè)異軍突起
OIP-C (1).jpg (48.34 KB, 下載次數: 6)
下載附件
2024-10-30 19:29 上傳
說到“單科成績”,不得不提到合肥。在工業(yè)這一經濟大市最重要的分賽場,合肥成為一匹強悍的黑馬,在增速上遙遙領先。打個比方,如果說其他選手在這一科上大多為不及格-70分左右,最高不過90分的話,合肥大概取得了接近滿分100分的成績。 梳理可見,前三季度,17個萬億城市的規(guī)上工業(yè)增加值增速高于全國,其中可打90分的是鄭州和深圳,增速分別為11.0%和10.2%。作為中國“工業(yè)第一城”,深圳的增速比鄭州更有難度和含金量。剩下8個萬億城市的規(guī)上工業(yè)增加值增速低于全國,其中廣州的-2.2%倒數第一。 前述專家對記者分析,今年以來,大規(guī)模設備更新和消費品以舊換新等政策措施加快落地,以及外貿出口形勢改善,帶動相關行業(yè)生產向好,是推動經濟大市工業(yè)向好的重要原因。 合肥前三季度的工業(yè)增速是多少?15.2%!比第二名鄭州高4.2個百分點,比全國平均高9.4個百分點。并且,合肥的工業(yè)強勢已有時日。去年,合肥的規(guī)上工業(yè)增加值就增長10.6%,居萬億城市第三。今年以來,增速持續(xù)加快,一季度增長12%,上半年增長15%,至三季度增長15.2%,創(chuàng)近33個月新高。 合肥的工業(yè)崛起,不是憑空發(fā)生的。當地官方媒體報道,近年來,合肥堅持實施工業(yè)立市、制造強市戰(zhàn)略,以“鏈長制”為抓手,打造出新能源汽車、光伏、新型顯示、智能家電、高端裝備、人工智能等六個千億級產業(yè)。其中,特別是新能源汽車首位產業(yè)實現跨越式發(fā)展,2023年新能源汽車產量達74.6萬輛。今年截至10月21日,已突破100萬輛,預計全年突破130萬輛,有望向“新能源汽車第一城”之位發(fā)起挑戰(zhàn)。 合肥統(tǒng)計局發(fā)布的數據顯示,前三季度,合肥的高技術制造業(yè)增加值同比增長29.7%,增加值占規(guī)上工業(yè)比重30.7%。重點產業(yè)中,平板顯示及電子信息產業(yè)增加值連續(xù)9個月保持30%以上增長,前三季度增長36.7%,拉動規(guī)上工業(yè)增速7.8個百分點;汽車及零部件產業(yè)增加值連續(xù)5個月保持兩位數增長,前三季度增長34.3%,拉動規(guī)上工業(yè)4.5個百分點。 數據顯示,合肥的整車產量創(chuàng)歷史同期新高,達131.12萬輛,同比增長33.6%,其中新能源汽車產量92.8萬輛、增長74.6%。與此同時,企業(yè)盈利能力增強。1-8月,全市規(guī)上工業(yè)企業(yè)利潤總額360.90億元,同比增長81.9%;每百元營業(yè)收入實現利潤總額4.1元,同比增加0.8元。 與工業(yè)生產狂飆突進相輔相成的是,要素保障數據同樣亮眼。9月末,合肥全市本外幣存款余額突破3萬億元,達3.04萬億元,同比增長11.7%,創(chuàng)近14個月新高,增速高居萬億城市第一;本外幣貸款余額3.08萬億元,增長12.2%,其中制造業(yè)貸款余額增長26.6%。前三季度,全社會用電量475.05億千瓦時,同比增長17.4%,其中工業(yè)、城鄉(xiāng)居民生活用電量分別增長15.9%和28.2%。 目前,合肥的工業(yè)經濟體量還不很大,2023年的工業(yè)增加值約為2800億元,接近深圳的四分之一。如果能保持上述增長速度,假以時日,合肥有望成長為內陸省份中新的工業(yè)大市。 “三駕馬車”有待提速 從萬億城市整體來看,拉動經濟增長的“三駕馬車”中,投資和外貿總體平穩(wěn),消費相對疲軟。 前三季度,有11個萬億城市的固定資產投資增速高于全國。增速較高的除了福州、泉州,還有北京(7.8%)、成都(7.3%)和上海(6.7%)。增速偏低的除了東莞、西安為負,還有武漢(2.0%)、長沙(2.0%)、重慶(1.8%)、青島(1.2%)、常州(1.0%)、濟南(0.4%)和杭州(0.1%)。 記者梳理發(fā)現,各地均把工業(yè)投資當作重點,其中高技術制造業(yè)和高技術服務業(yè)投資勢頭強勁。像成都、北京、深圳、廣州、青島的高技術制造業(yè)投資分別增長68.1%、66.7%、42.2%、25.2%、12.3%;北京、天津、成都的高技術服務業(yè)投資分別增長28.9%、25.2%、15.6%;蘇州、無錫高新技術產業(yè)投資分別增長12.6%、15.5%,分別高于全部投資增速10.4、8.7個百分點;合肥戰(zhàn)略性新興產業(yè)投資增長14.3%,對工業(yè)投資增長貢獻率達103.5%。
微信圖片_20240827125135.jpg (306.84 KB, 下載次數: 7)
下載附件
2024-10-30 19:30 上傳
另外,大規(guī)模設備更新和技術改造投資成為亮點,像成都、北京、合肥的設備購置投資分別增長47.7%、34.1%、40.3%,深圳的工業(yè)技改投資增長16.5%。 在外需逐步回暖的情況下,萬億城市的出口普遍迎來上升態(tài)勢,但傳統(tǒng)外貿大市分化明顯。除了深圳,蘇州、寧波的外貿勢頭最為強勁。前三季度,前者完成進出口總額19115.8億元,其中出口11792.6億元,分別增長7.9%、9.0%;后者完成進出口總額10537.2億元,其中出口6976.4億元,分別增長10.3%、11.0%。此外,杭州、無錫、西安、武漢、南通的進出口表現也可圈可點。 從出口產品來看,外貿強市在“新三樣”火爆的同時,手機、電腦、家電等“老三樣”和勞動密集型產品也展現出較強的競爭力。 而北京、廣州、重慶、煙臺、常州、長沙等地的進、出口均較為頹勢,其中,長沙的進、出口增速雙負。此外,東莞、廣州、北京、重慶、常州等地的出口增速在3%以下,成都的出口增速為負。 不過,東莞、廣州兩個外貿大市的外貿形勢改善跡象明顯。前三季度,東莞外貿進出口總額10130.4億元,同比增長6.5%,增速比上半年提高3.1個百分點。其中,進口3605.8億元,增長14.6%,增速比上半年提高2.0個百分點;出口6524.6億元,增長2.5%,增速比上半年提高3.6個百分點。 同期,廣州完成進出口總值8131.8億元,同比增長0.1%,增速由負轉正,比上半年提升4.4個百分點。分進出口看,進口總值同比下降3.9%,降幅比上半年收窄0.7個百分點。出口增速連續(xù)5個月提升,前三季度同比增長2.9%,比上半年提升7.0個百分點。 消費仍然總體偏弱,處于恢復態(tài)勢。前三季度,在全國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增長只有3.3%的情況下,萬億城市中還有11個的增速低于全國,其中部分增速為負,包括多個頭部經濟城市。2023年的萬億消費城市中,只有重慶的消費增速(3.8%)高于全國。其他增長表現較好的城市,除了前文提到的福州、泉州,還有煙臺(5.9%)、武漢(5.2%)、青島(5.1%)及蘇州(5.0%)。 在整體增長乏力的情況下,消費經濟也呈現一些亮點。多地發(fā)布的前三季度經濟運行情況顯示,部分新型消費模式保持較好發(fā)展勢頭,限額以上便利店、超市、倉儲會員店等業(yè)態(tài)通過網絡實現的零售額快速增長,與升級類消費相關的金銀珠寶類、體育娛樂用品類商品零售額增長明顯,以舊換新政策帶動家用電器和音像器材類商品零售額增長。這些都是驅動消費增長的新動力來源。
|